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闫惠卓)10月27日至30日,以“创新、变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发展”为主题的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北京举行。南开大学金融学教授、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田利辉以《数智赋能 破解普惠金融“最后100米”的新范式》为题作主题演讲,深入剖析了当前普惠金融所面临的挑战,并提出以数字技术、人工智能(AI)及数字人民币为核心的破解路径。田利辉指出,当前我国普惠金融发展已迈入新阶段,不仅需要依靠“数字”赋能,更需实现“数智”协同,借助AI、数字人民币等新技术和新工具,打通信任链路,攻克“最后100米”挑战。
挑战凸显:从“网点覆盖”到“信任缺失”的深层课题
田利辉指出,普惠金融的发展面临着亟待突破的挑战,这一挑战也是金融从业者需要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此前,衡量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多以支行网点数量、距离等为指标,从这一维度看,我国普惠金融指标已远优于其他国家,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但更深层次的“最后100米”挑战逐渐显现。一方面,小微企业作为普惠金融的重要服务对象,面临着诸多难题。与大型企业相比,小微企业缺乏完善的信用体系和充足的抵押物,导致金融机构对其放贷利率自然偏高,财务成本远高于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较为劣势。然而,田利辉强调,许多“新兴之光”来自小微企业,它们是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金融服务需要向这类群体有效渗透。
另一方面,信任缺失成为普惠金融推进的关键课题。田利辉表示,金融的本质离不开信任,无论是个人借贷还是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信任都是基础。但在普惠金融服务普罗大众的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信任难以建立,从而导致小微企业的借贷利率远高于信用较优的大企业,较高的用钱成本使得这些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难度进一步增加。
破局之道:从“数字普惠”到“数智普惠”的进阶之路
田利辉认为,AI技术的“澎湃而起”为普惠金融发展带来新机遇,成为信任构建的核心助力。人工智能技术的数据、算法、算力三大核心要素,能够成为金融机构的有力助手,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他提出,若能在银行等大金融机构的推动下,进一步推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向人工智能体(ASI)发展,基于更全面、高质量的信息开展服务,将大幅提升信任判断的准确性。
不过,AI发展面临数据质量的关键挑战。田利辉指出,当前数据中存在大量“垃圾信息”,数据清理成为AIGC发展的重要工作。而我国银行、电信服务公司等机构掌握着高质量数据,且多为国有属性,通过国家部门的协调,推动这些优质数据资源整合利用,让金融机构在数据层面“立于潮头”。同时,汇聚金融领域的“能人异士”,优化算法模型,挖掘金融业务规律,将进一步释放AI在风险评估、信用判断中的价值,为普惠金融信任构建提供技术支撑。
此外,数字人民币成为破解普惠金融挑战的另一重要“利器”。田利辉表示,数字人民币具有相对透明、可追溯的特点,这一特性能够有效解决资金流向监控难题,让金融机构更精准地判断资金是否用于合理用途。
借助数字人民币的可追溯性,金融机构可以向小微企业、特定群体发放更廉价的贷款,只要确保资金投入到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领域,例如科技创新、实体经济等,就能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田利辉强调,普惠金融需要打破“抵押物依赖”,通过数字人民币的追踪功能,让金融资源真正流向有需要、有潜力的群体,降低其融资成本。
未来方向:构建生态化、可持续的数智普惠金融体系
田利辉强调,普惠金融的下一阶段发展,需要从“数字阶段”全面迈向“数智阶段”,构建生态化、可持续的金融服务体系。当前,我国很多银行已完成业务线上化、流程电子化,服务标准化水平显著提升,但这只是数智普惠的基础,下一步需要实现“主动洞察”和“个性化服务”。
“真正好的金融机构,不仅要服务‘同一条街’的熟人,更要洞察‘城外’的需求——有没有一个人叫王兴兴?有没有一个人叫梁文峰?洞察后要给他提供相应的个性化服务。”田利辉举例说明,不同企业需求差异显著,有的需要持续投入,逐步迭代智能设备,有的需一次性采购大额的相关资产,“要根据不同情况提供更适应的服务,打造与新质生产力更加适配的服务生态。”
在生态构建方面,田利辉提出,中小银行应深度嵌入产业链,实现生态化发展,与大企业、核心企业协同,为产业链上下游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大型金融机构则应发挥技术、资金优势,推动AI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探索元宇宙、远程技术等新技术在普惠金融中的应用。
此外,田利辉提到,可将普惠金融发展与ESG框架进行融合,追求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企业与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透明度,避免资金无效使用,确保金融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进入良性循环,更好地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