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9月25日电(记者邱冰清、蒋芳)记者25日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位于江苏省无锡市的斗山遗址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年代距今约6000年,这是首次在长江下游揭示出马家浜文化时期城址。
斗山遗址位于无锡市锡山区锡北镇斗山村西侧,东北紧靠横山,南临黄泥坝河,整体地势北高南低。遗址北距长江约30公里,南距太湖约25公里,面积约25万平方米,主要包含马家浜文化与崧泽文化遗存,是一处规模较大、遗迹密集、内涵丰富的史前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上海博物馆、无锡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展考古发掘。截至目前,考古发掘面积约16000平方米。
斗山遗址航拍图。(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6000年前的史前城址长啥样?记者在现场看到,遗址西北部发掘出内外两道墙和三道壕沟,北部、东部和南部探沟中亦可见墙与壕沟。城址总体平面呈圆角方形,其中内墙及其外侧壕沟可以完整闭合。遗址西北部有一条东西向的现代河道穿过遗址,在河道南壁剖面,清晰可见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内墙、外墙与壕沟,其中保存完好的内墙部分高有1米多。斗山城址充分依托塔山,从塔山东西两侧修筑出北墙,墙体大部分是用较为纯净的黄土修筑,部分墙体用大石块铺垫加固。壕沟中出土的陶器以夹砂红陶为主,器型主要为釜、鼎、豆等,属于典型的马家浜文化特征。
斗山遗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墙体与壕沟(部分)。(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我们分析,斗山城址可能有内外两重城。城址的年代比较明确,壕沟内出土的陶片均为马家浜文化时期。”考古总领队、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周润垦表示,早期壕沟中出土的木炭、植物种子等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距今约6000年。
斗山遗址出土的马家浜文化时期的陶鼎。(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
此外,考古人员还揭示了崧泽文化时期高等级墓葬等重要遗迹。其中,崧泽文化墓葬超过140座,出土随葬品包括玉钺、玉璜、石钺、石锛、陶鼎、陶豆、陶杯、陶大口缸等,根据器物形制判断大多为崧泽文化中晚期。部分高等级墓葬随葬品超过20件,规模和等级均较高。
近日在无锡召开的“斗山遗址考古现场专家论证会”上,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十余家科研机构的16位专家对斗山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和充分研讨。专家们一致认为,斗山遗址揭示的马家浜文化城址是目前长江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中国最早的史前城址之一,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学术意义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