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 卢俊宇)10月28日重阳节前夕,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法院涉老民事审判工作情况。北京高院副院长、新闻发言人靳学军介绍,去年1月至今年8月,北京法院共受理各类涉老民事案件41389件,审结38287件,收案、结案数量均呈稳步上升态势,涉老纠纷向网络消费、投资理财等新兴领域延伸。
据统计,从案件类型来看,涉老纠纷数量较多的依次为合同类纠纷、婚姻家事类纠纷、侵权类纠纷以及特别程序类案件,其中合同类纠纷占比不断攀升。从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来看,已经从传统的婚姻家庭、继承赡养领域,逐步扩展至养老服务、网络消费、投资理财、劳动就业等多个领域。
司法实践中,对超龄劳动者的用工关系性质、误工损失赔偿、工伤保险及基本劳动待遇的认定标准存在一定程度争议;部分老年人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等因素制约,在合同缔结、投资决策等环节中,易陷入不公平条款或诈骗的陷阱;互联网技术发展成为部分老年人的“数字鸿沟”,涉老年人网络消费案件量持续攀升......这些问题都成为涉老权益保护的重点难点。
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北京法院在法律规范的裁量空间内,努力探索完善以助老、爱老、护老、养老为核心价值、行为风尚的涉老家事案件工作机制。
组建专业审判团队,聚力涉老审判专业化建设,积极在专业化审理机制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如朝阳法院打造涉老审判专业化法庭,由亚运村法庭集中审理辖区内各类涉老民事案件,该院涉赡养类纠纷平均审理时间缩短了35天,涉老年人行为能力认定及指定监护人类案件平均审理时间缩短了19天。
持续优化适老司法服务保障机制。建立涉老年人事项帮扶清单,列明帮扶情形及操作办法,如老年当事人存在行动不便、健康不佳、无家人陪伴、诉讼能力较低等情况,法院会主动提供司法服务帮助,包括上门指导立案、巡回庭审、帮助联系法律援助等。
协同社会力量深化多元解纷网络。多家法院依托街道、社区设立法律咨询点,定期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的法律咨询服务。与各级老年组织合作,及时了解老年人的司法需求、纠纷情况,并提前做普法介入,争取把纠纷化解在诉讼前。
靳学军表示,为扎实推动老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北京法院将下一步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严格公正司法,全面关注老龄群体的司法需求,加强对新类型案件研究,强化涉老案件裁判标准统一,探索完善陪同诉讼、家事调查、上门审判等制度,持续优化适老诉讼服务。二是完善多元解纷机制,深化法院与民政、妇联、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等部门的合作交流,积极参与协助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三是织密社会支持网络,完善老年法律援助机制,推动法律援助站点向社区、养老机构延伸,扩大覆盖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