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10月31日电(记者党建 程丹)在洛阳,牡丹是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千百年来以雍容之姿惊艳世人。有这样一位匠人,用数十年光阴与千万次窑火试炼,让牡丹挣脱时令束缚,在洁白瓷胎上绽放出永恒之美——他就是“中国好人”、唐白瓷非遗传承人、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

李学武在创作牡丹瓷胎。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供图
从农村窑场边玩耍的孩童,到让牡丹瓷成为国礼走向世界的匠人,他用半生坚守,在传统与创新的交织中,书写了一段关于匠心与文化传承的动人故事。
窑火童年:传统文化的种子悄然萌芽
李学武的匠心启蒙,始于乡土的烟火气。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他的爷爷——一位技艺精湛的木匠,用刨子与凿子赋予木头新的生命,家中像样的家具皆出自老人之手。那些纹理细腻、结构精巧的家具,不仅承载着生活的温度,更在李学武心中埋下了 “手工之美” 的种子。
“那时候农村有烧窑的传统,虽然烧的不是白瓷,但我总爱跑到窑场边看。”回忆起童年,李学武的眼神中闪烁着美好。通红的窑火、灼热的空气、匠人专注的神情,以及陶器出窑时的惊喜,这些画面如同烙印般刻在他的记忆里。“现在想来,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早就在我脑海和心里打下了烙印。”正是这段与手工、窑火相伴的童年,让他对传统技艺产生了难以割舍的情感,也为日后与陶瓷结缘埋下了伏笔。
十年磨瓷:在“守正”与“创新”中孕育牡丹瓷
2007年,李学武心中涌起一个大胆的想法:寻找一种载体,让牡丹的美超越花期,永久留存。这个看似简单的念头,却开启了他长达十年的探索之路。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李学武踏上了全国求学之旅。三年间,他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从木雕的精雕细琢到玉雕的温润灵动,从河南官窑的历史底蕴到景德镇、德化的捏塑技艺,每一种传统技艺都让他如获至宝。“那时候我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尝试。”他深知,要让牡丹在瓷上“活”起来,必须博采众长,将不同技艺的精髓融会贯通。
求学归来,李学武又投入到唐白瓷烧制技艺的复原中。唐白瓷以 “类雪似银”闻名,是中国陶瓷史上的瑰宝,但其烧制技艺早已失传。为了复原这门技艺,他带领团队反复试验,从瓷土筛选到釉水调配,从窑温控制到烧制时长,每一个环节都历经无数次失败。“最艰难的时候,连续几个月出窑的瓷器不是变形就是开裂,团队里有人想放弃,但我觉得再坚持一下就会有希望。”凭着这份执着,近三年后,他们终于成功复原了唐白瓷最早的烧制技艺,为牡丹瓷的诞生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唐白瓷的基础上,李学武开始探索“创新”之路。他尝试在白瓷上添加色彩,让单调的白瓷变得绚丽多彩;又突破传统平面陶瓷的局限,将牡丹塑造成立体形态,让花朵的层次与神韵尽显。“这个过程既‘守正’,传承了唐白瓷烧制技艺;也‘创新’,赋予了牡丹新的艺术形态。”2010年左右,第一件牡丹瓷作品诞生——洁白的瓷胎上,一朵牡丹栩栩如生,花瓣层层叠叠,色泽温润饱满,仿佛下一秒就会吐露芬芳。这一刻,李学武知道,他终于让牡丹在瓷上“永生”了。

牡丹瓷艺术品展示。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供图
匠心如磐:在细节中诠释“工匠精神”
走进李学武的牡丹瓷展厅,圆形瓷盘与瓶类作品占据了主要位置。这些作品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寓意与匠心。“‘圆’在中国文化里代表圆满,牡丹象征富贵,圆形作品能直观传递‘富贵圆满’的寓意;瓶类作品搭配花卉装饰,又有‘富贵和平’的含义。”李学武解释道。而这些看似常见的造型,背后是他近20年的打磨与优化。“每款产品的打磨周期通常需要20年,从最初的设计到工艺的完善,再到细节的优化,都需要慢慢来,急不得。”

近日,“文明中国”主题采访报道组走进河南洛阳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与“中国好人”、唐白瓷非遗传承人、牡丹瓷创始人李学武进行深度对话。郭萌萌摄
在李学武看来,“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融入每一个制作环节的执着与精进。制作牡丹瓷的过程中,他带领团队每月都会优化瓷土品质、调整釉水配方,哪怕是最细微的变化,也会反复试验。2012年,为了制作香港回归15周年的礼品,他们第一次尝试将釉上彩用到立体牡丹上。那段时间,李学武和团队成员吃住在厂里,白天反复调试颜料,晚上守在窑边观察窑温,一个多月里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
“出窑的时候最紧张,瓷盘发出‘砰砰’声,每响一次我的心就揪一下。”李学武至今记得当时的场景,“那声音可能是瓷器开裂的声音,也可能是釉面收缩的声音,我们只能等声音停了才能去看结果。” 幸运的是,最终的作品不仅没有出现任何瑕疵,还凭借精湛的技艺与独特的文化内涵,得到了各界的认可。“现在想起来,要是有心脏病恐怕都扛不住,但那种成功后的喜悦,是什么都换不来的。”
开放传承:让牡丹瓷技艺“活”起来
随着牡丹瓷的知名度越来越高,记者问李学武:“牡丹瓷技艺是否存在‘创作机密’?会不会担心被别人学走?”他的回答却出人意料:“弘扬传统文化不能保守,好的技艺应该让更多人知道,让更多人去传承。”
这些年,李学武的牡丹瓷工作室始终敞开大门。菏泽有人来学习,他毫无保留地传授技艺;周口的老师带团队来学习制作荷花瓷,两周后想拜他为师,他却笑着说:“我们以‘兄弟’相称就好,我更希望你们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在他看来,传承不是复制,而是在借鉴基础上的创新。“如果大家都一味模仿,只会让好技艺、好作品变得‘廉价’,这是不可取的。”
当然,开放不等于毫无保护。李学武的团队每年都会申请大量知识产权,包括专利、外观设计等,以此保护创新成果。“保护是为了更好地传承,只有让创作者的权益得到保障,才能激励更多人去创新。”

李学武和团队成员们在创作中交流分享。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供图
目前,他的团队已经从最初的23人发展到近237人,成员以“90后”“00后”为主。为了让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他们将牡丹瓷技艺标准化,明确釉水配方、颜料色系和色卡,让新成员能更快上手。
“每次去车间,我都会和年轻人交流,问他们‘这朵花怎么摆更协调’‘颜色调整后会不会更有层次感’。”李学武笑着说,“以前我个人主义比较重,觉得自己的想法就是对的,近几年却越来越愿意听大家的意见。年轻人有新的思路和审美,和他们交流,能给牡丹瓷带来更多活力。”此外,他们还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定向合作,派老师去授课,学生在学校学习两到三年后,再进入团队从事牡丹瓷相关工作,为技艺传承储备了大量新鲜血液。
走向世界:让牡丹瓷成为文化交流的桥梁
当牡丹瓷多次作为国礼走出国门,李学武的目光也变得更加长远。“要真正弘扬文化,必须主动‘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牡丹文化和陶瓷文化。”这些年,他先后去德国、法国、丹麦、西班牙等国考察陶瓷产业,从最初的“取经”到后来发现牡丹瓷的独特优势,每一次出行都让他对牡丹瓷的未来更有信心。
“国外的陶瓷产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他们的设计理念、市场运作模式等,但我们的牡丹瓷也有自己的优势——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形态。”李学武说,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他们会尝试用牡丹瓷技艺制作符合国外时尚审美的作品,“先让他们接受产品,再慢慢让他们认可背后的文化,最终达到文化影响的目的。”
面对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李学武的团队还在不断探索。他认为文化产业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如果不紧跟创新趋势,就难以契合年轻人的审美和需求。”未来,他们计划将牡丹瓷与更多现代元素结合,开发出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让牡丹瓷不仅是艺术品,更是能走进寻常百姓家的生活用品。
从农村窑场边的孩童到非遗传承人,李学武用半生时光诠释了“匠心”二字。他让牡丹在瓷上绽放永恒之美,也让中国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焕发新生。“学无止境,技术没有终点。”李学武说,“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牡丹瓷达到世界顶级水平,让更多人通过牡丹瓷,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
如今,窑火依旧,李学武和他的团队仍在坚守。在他们手中,一片片瓷土正被赋予新的生命,一朵朵牡丹正在烈焰中绽放,诉说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与传奇。(摄像:林治坤 刘岩峰 刘雅雯 林翼 后期:陈志强 刘岩峰)
记者手记:窑火不熄,文明永续
走出洛阳李学武牡丹瓷博物馆,瓷牡丹胚胎泛着淡淡的米白色,已捏好的花瓣层层叠叠,在晨光里透着温润的光;不远处的操作间里,隐约能听到年轻工匠们讨论的声音,“这瓣花的弧度再调一点”“釉色好像还能再亮些”,语气里满是专注与热忱。
采访中,李学武反复提到“坚守”与“创新”,可直到亲眼看到一件件精美绝伦的作品在眼前栩栩如生的展陈,我才真正理解这两个词分量——是他怀揣坚韧执着的初心,带领团队面对千万次失败仍不肯放弃的笃定,更是如今“90后”“00后”接过瓷土时,眼里闪着的与他当年一样的光。
如今,窑火依旧在车间里跳动,像一颗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而李学武和那些年轻的传承者们,正用双手将这火种传递下去,让唐白瓷的温润、牡丹的雍容,在更多人心中绽放,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照亮更远的未来。这,或许就是 “文明中国”最生动的模样——窑火不熄,文明永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