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变化新图景-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30 14:32:27
来源:新华网

中国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变化新图景

字体:

  新华社银川10月29日电 题:中国老年人积极融入社会变化新图景

  新华社记者马思嘉

  在位于中国西北的宁夏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应用课堂座无虚席,老师在讲解如何用手机软件剪辑制作短视频。71岁的朱金贵一边学习操作步骤,一边认真地在本子上记笔记。

  “我以前没接触过智能手机,最开始什么都得问孩子。自从学了这门课,我会用手机交水电和燃气费,还会网购、线上订火车票和机票,有时候不想做饭了就点个外卖。只要保持学习,就不怕跟不上时代!”朱金贵说。

  他还报名学习了太极拳、瑜伽、交谊舞课程,走起路来健步如飞,在公交车上还时常给有需要的人让座。他的老伴也在宁夏老年大学学习旗袍、健身舞课程。两人在带孙子之余,还参加学校、社区、敬老院等地志愿活动,“常感觉时间不够用”。

  10月28日,朱金贵(左一)在宁夏老年大学智能手机应用课上学习。新华社记者 马思嘉 摄

  宁夏老年大学于1984年建立,最初只有两间教室、150余名学员,课程局限于书画和舞体类。如今,学校开设了95个专业共358个教学班,从文史书画到舞体器乐,再到康养保健和智能手机应用、短视频剪辑等课程,目前吸引了1.6万人次学员报名参与。

  “自2019年新校区建成以来,老年人报名学习需求井喷式发展,很多课程上线后几分钟就抢完了,有一半以上课程供不应求。”宁夏老年大学教务科副科长施晓青说。

  学有所用是许多老年学员的心声。66岁的白月凤在宁夏老年大学学习了8年多朗诵,从最初不会说普通话,到组织团队登台演出,表达能力、记忆力、精气神都得到了显著改善,还爱上了古诗词阅读。

  “国家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和资源,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回馈社会,老有所用。”她说。

  施晓青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升;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他们比过去更加注重健康养生和数字化学习,穿着打扮愈发考究时尚,也更加热心参与社会公益服务。

  中国拥有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老年群体。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末,中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3.1亿人,约占总人口的22%。

  中国正通过系列举措增进老年人福祉。“十四五”期间,中国完成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24万户,建成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500个、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990个、老年助餐点8.6万个,高龄津贴、经济困难老年人服务补贴、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各类津贴补贴惠及4945.2万老年人。

  “我们要强调一个理念:老年人是社会的财富,不是社会的包袱。”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原新表示,尤其对于60岁至69岁的低龄老年人来说,他们拥有相对健康的体魄,多受过良好教育,积累了丰富且宝贵的人生经验、知识技能、资源力量。

  长期以来,中国老年人往往忙于为子女照顾家庭。如今,越来越多老年人在奉献家庭之外,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国正完善相关政策,为老年人发光发热提供平台。

  2003年,中国开展以老年人为主体的志愿服务活动——“银龄行动”,目前已吸引全国700万人次老年志愿者参与,受益群众4亿多人次,为助力乡村振兴、科教兴国、健康中国等贡献力量。朱金贵退休后,就曾到位于宁夏南部山区的海原县担任小学和中学教师。

  封俊英也在学校和社区参加义务拍摄活动、为居民讲解手机摄影,被评为“最美志愿者”。

  退休后,封俊英终于有时间追求自己的爱好。她在宁夏老年大学报名学习摄影、后期制作、短视频拍摄剪辑、无人机航拍等课程,还和同学自驾到全国各地采风,拍摄记录风光、非遗、人文等题材,作品在宁夏各级各类摄影比赛中斩获不少奖项,也在许多展览上亮相。

  2024年8月24日,封俊英在宁夏银川市贺兰山下留影。新华社发

  最近,封俊英正学习学校内新开设的人工智能及生活应用课程,已学会用人工智能为自己的作品取名、提供写作和表达灵感。“我正探索怎么把这项技能用到生活中,像摄影和视频拍摄技能一样,用来服务社会。”她说。

  加强老年大学建设也是中国为老年人发挥余热创造机会的重要举措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国各级各类老年大学7.6万所,且仍在持续增长。

  宁夏老年大学由政府全额拨款运行,根据课程不同,每年学费低则百元,最高不过600元,面向所有年龄在50-78岁的老年人开放;教师团队来自当地高校、文化机构、医院等,还有一部分来自社会招聘,教学质量受到老年学员认可,课程也与时俱进。

  作为社区的“大忙人”,白月凤每周都要为社区组织编排走秀、情景剧、红歌演唱等节目。重阳节当天,她还积极参与反诈主题节目表演。“能不断学习、发挥价值,我觉得特别快乐,身体也越来越好。”她说。

【纠错】 【责任编辑:权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