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叙关系正被“重新定义”

2025-10-29 15:14:44 来源: 《环球》杂志

2019年10月8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召集俄联邦安全会议常务委员就叙利亚局势等问题进行讨论。图为当天,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普京(右)参加会议

文/马志山 马晓霖

编辑/吴美娜

  叙利亚政权领导人艾哈迈德·沙拉10月15日访问俄罗斯,会见俄总统普京。这是沙拉去年12月执掌叙政权后首次访俄,被视为阿萨德政权倒台后俄叙关系重启、重塑的关键访问。

  双方闭门会谈了两个半小时。普京说,俄罗斯与叙利亚始终保持友好关系,俄方从未将对叙关系同政治局势或特定利益挂钩,俄罗斯在对叙关系中始终高度重视叙利亚人民的利益。

  沙拉感谢俄方在不同领域提供的帮助,称叙俄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在俄方帮助下,叙利亚取得许多成就。叙方愿继续与俄方开展合作。叙方尊重两国历史及既往所有协议,正以全新方式“努力恢复并重新定义”两国关系的本质,以确保叙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安全稳定。

  俄罗斯塔斯社10月19日援引叙利亚政权外交部门负责人希巴尼的话称,叙俄正就修改前政权所签协议进行讨论,其中包括有关俄罗斯军事基地的协议,且双方同意调整这些基地的新角色。

  观察人士认为,这些事态表明,尽管俄罗斯在中东的影响力因俄乌战事长期羁绊有所削弱,但莫斯科试图通过外交与合作维持其在叙利亚的战略存在,持续彰显作为世界性大国在中东的影响力。

从阿萨德政权到沙拉政权

  叙利亚阿萨德家族与克里姆林宫的深厚关系可以追溯到冷战时期。20世纪70年代,巴沙尔·阿萨德的父亲哈菲兹·阿萨德将叙利亚牢牢纳入苏联势力范围,苏联则以军事援助和经济合作作为回报。自那时起,叙俄便奠定了以战略互信为基础的长期同盟关系。

  巴沙尔·阿萨德于2000年接任总统后,虽然曾尝试改善与欧洲国家的关系,并在早期表现出一定的西化倾向,但随着2010年底中东政治浪潮“阿拉伯之春”的爆发及叙国内动荡加剧,他逐渐重新靠拢莫斯科,依赖俄罗斯的外交与军事支持来维系政权稳定。

  2015年9月,俄罗斯应叙政府邀请开始对叙极端势力进行军事打击,帮助叙政府重新夺回大片失地,并在沿海地区建立了重要军事基地,使俄罗斯在地中海东岸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战略纵深。这不仅巩固了阿萨德政权的统治,也标志着莫斯科重返中东舞台的战略成功。

  2024年底,沙拉领导的“叙利亚沙姆解放武装”推翻阿萨德政权,叙利亚内战以令人意外的戏剧性结果结束,由此终结了阿萨德家族及阿拉伯复兴社会党在叙利亚半个多世纪的统治。

  阿萨德政权倒台后,俄罗斯马上调整有关策略,撤出部分重型装备和高级军官,收缩战线,同时通过与反对派力量谈判,尽快平息局势并保障自身利益。2025年初,俄罗斯外交部公开赞扬叙利亚过渡政府的“理性与稳定”,并积极推动新一轮谈判,重点围绕军事基地的未来、能源合作以及战后重建投资展开。

  10月中旬,俄罗斯副总理诺瓦克在普京与沙拉会谈后称,俄方有意与叙方合作开发能源,“俄罗斯公司在叙利亚油田开采已经很久了”。另外,俄方愿帮助叙方重建铁路、恢复其他关键基础设施。

  知情人士说,叙方希望俄方提供一些经济优待,例如恢复对叙粮食出口的优惠政策。叙方还希望在反对以色列侵袭方面争取俄方支持。以色列寻求在叙南部苏韦达、德拉和库奈特拉三省实现“彻底非军事化”,遭叙方强烈反对。

  叙利亚一名外交部门官员表示,“经济和政治问题,以及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基地的地位问题均列入议程。”俄目前在叙拥有两个主要军事基地——位于叙西部的塔尔图斯海军基地和赫迈米姆空军基地,在靠近土耳其和伊拉克的东北部边境卡米什利地区也有军事存在。

俄罗斯仍是“平衡者”

  观察人士认为,事实证明阿萨德政权的覆亡并未终结俄叙关系,而是将其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双方从意识形态联盟转向以国家利益为核心的务实合作。这一转变彰显出俄罗斯在逆境中保持影响力的能力,也折射出叙利亚过渡政府在大国竞争中谨慎求生的外交智慧。

  对叙利亚而言,莫斯科不仅是其长期的安全伙伴,更是其平衡各方势力的重要力量。保留俄罗斯影响力的存在,叙新政权既可以倚重叙俄传统关系、仰仗大国的保护,也可以利用这一关系撬动与其他大国特别是域外大国的对叙外交。

  在中东地区,以色列与土耳其在叙利亚问题上的立场分歧明显,却一致认为俄罗斯的存在于己有利。以色列希望莫斯科能够遏制伊朗及其盟友在叙南部地区的活动;土耳其则认为俄罗斯的介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土耳其的“眼中钉”——叙北部库尔德武装的自主行动。

  路透社先前报道称,以色列游说美国同意维持叙利亚的弱势和分裂状态,允许俄罗斯保留在叙的军事基地,以对抗土耳其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土耳其支持叙利亚现政权并在叙驻有军队,被视作叙利亚变局的最大“赢家”。

  美国支持的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叙利亚民主力量”担心美国可能再次缩减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因此将俄罗斯视为“潜在的保险”。对于长期追求自治的库尔德人而言,保持与莫斯科的合作,既是防止自身被大马士革政府压制的战略手段,也是在大国博弈中为自身争取谈判筹码的现实选择。

  与叙利亚朝野力量及周边国家的“积极俄罗斯观”不同,欧洲显得谨慎而矛盾。今年春天,部分欧洲议会议员公开呼吁叙利亚新政权彻底禁止俄罗斯的军事存在,理由是担忧莫斯科将利用基地维持在地中海的军事影响力。然而事实表明,俄罗斯早已通过一系列外交行动巩固了与大马士革的“新型关系”。

  分析人士指出,尽管俄罗斯在俄乌战事中承受巨大压力,国内经济与军力均受到一定限制,但莫斯科依然具备维持在叙利亚“有限而稳定”存在的能力。这种存在不仅象征着俄罗斯在中东地区具有持续影响力,也为其在全球战略博弈中保留了一个不可替代的地缘政治筹码。

未来合作中的谨慎平衡

  沙拉访俄前,两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叙利亚人士告诉路透社,沙拉将借这次出访俄罗斯的机会,正式寻求将滞留在俄罗斯的巴沙尔·阿萨德引渡回国接受审判。沙拉在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10月12日播出的一档新闻节目中表示,叙政权“将使用一切可用的法律手段”,要求将巴沙尔“绳之以法”。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普京和沙拉10月15日在公开讲话中并未提及巴沙尔·阿萨德的名字,长达两个半小时的闭门面谈是否谈及此事尚未可知。

  尽管阿萨德政权已垮台,俄罗斯在叙利亚依然保持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力。一些观察人士指出,如果美国与欧洲希望真正削弱俄罗斯在叙利亚的影响,最有效的方式并非孤立或排斥,而应采取积极、建设性的参与策略。

  具体来说,通过提供持续的经济援助、基础设施重建和治理能力支持,西方国家可以帮助叙利亚新政权逐步减少对俄罗斯的依赖,形成更加多元化的外交格局。只有当叙利亚在重建和发展中看到来自西方的长期承诺,其外交才有可能逐渐向更开放与平衡的方向转变。

  纵览全局,在新一轮中东格局的重塑中,叙利亚的命运仍然为大国博弈所牵动。俄罗斯、美国、伊朗、土耳其等力量的互动,决定着叙利亚未来的政治版图与安全走向。可以预见,在相互制衡与合作并存的局势下,叙利亚将继续在复杂的国际棋局中寻找自身位置,在不确定与竞争中艰难前行。对俄罗斯而言,其不但不会从叙利亚彻底撤离,相反将会不失时机地巩固在东地中海地区的这一战略支点,并等待未来可能出现的政治转机。

  (马志山系北方民族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副研究员;马晓霖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北方民族大学特聘教授)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