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Z世代:要真实,也要不平凡

2024年4月3日,在日本东京,人们走在樱花树下
文/《环球》杂志记者 岳晨星(发自东京)
编辑/马琼
当夜幕悄然笼罩东京涩谷,霓虹灯映照下川流不息的街头,年轻人三五成群,在街角拍照、追星二次元、选购二手衣物……这一代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间的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日本的价值观、消费文化和社会意识。
从“顺从”到“真实”
日本在经历泡沫经济破裂和“失去的十年”后,长期处于经济低增长的发展阶段。日本Z世代几乎就是在经济停滞不前、社会变革进程缓慢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日本厚生劳动省2024年公布的数据显示,日本Z世代约2080万人,占总人口的16.3%,15岁至24岁人群就业率达67.2%,其中非正式员工占比高达42%,平均月薪仅为正式员工的73%。
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经济学研究科讲师舟津昌平认为,成长于“经济停滞”时代的日本青年,从小就被灌输“经济形势不好”的观念,因而普遍对未来缺乏希望。经济与就业结构的不稳定,使这一代人更关注心理平衡与生活质量。他们淡化“服从与融入”的传统观念,强调“做自己”的价值。随着生活成本、经济压力上升,他们在选择雇主时更重视“工作体验”“职业意义”,而不仅仅看重薪资报酬。
日本Z世代被认为更敏感、富有情感表达欲望,愿意将自己的焦虑、喜悦、挣扎等情绪转化为公开讨论的话题,通过流露真实感受、分享情绪,寻求共鸣与连接。
这种价值观倾向也体现在性别和恋爱观上。网络运营商biglobe针对日本18岁至69岁的1000名成年人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Z世代中有超过六成的人表示“不在乎自己单身一辈子”;52.6%表示“不想要孩子”,39.7%表示若推行“有选择的夫妇别姓”制度,会考虑结婚。这意味着,他们不以传统婚姻或家庭模式作为人生必然要经历的阶段,而是追求生活的多元性与自我实现。
重体验、轻拥有
Z世代成长于社交媒体、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他们获取信息、形成认知、进行消费决策的方式,与上一代或几代有着本质差异。日本Z世代的消费习惯深受社交媒体影响,麦肯锡亚太地区的相关报告指出,日本Z世代消费者倾向“先调研后购买”,理性且谨慎。他们重视品牌的理念一致性、社会责任与真实表达。
在他们看来,消费不仅是物质满足,更是一种情感表达、身份认同甚至社交互动的信号,“重体验、轻拥有”理念逐渐成为主导消费的哲学。租赁、共享、二手平台的兴起,在日本消费市场中具有显著的代表性。
例如,日本二手交易平台Mercari已成为Z世代重要的购物渠道。许多年轻人倾向买“有温度的物件”——曾被他人使用、在社交媒体上有故事感的产品,反而比新品更具魅力。
此外,日本Z世代对动画、亚文化领域的热情尤为显著。索尼旗下视频流媒体服务Crunchyroll平台今年6月发布的一份日本动画全球影响力报告指出,日本Z世代群体中约54%是“动画迷”,其对动画的热度高于韩剧或好莱坞电影。他们通过动画、漫画、虚拟偶像、虚拟主播、偶像IP等文化产品构建情感连接,也将其视为身份标签的一部分。
于细微处“温和重塑”
在社会与公共议题上,日本Z世代展现出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气候变化、性别平权、公民权与心理健康等议题,成为他们日常讨论的话题。与前辈不同,这一代人不再依赖传统媒体渠道,而是通过社交网络发声,在“转发-共鸣-再传播”的循环中,推动议题扩散与舆论生成。
金泽大学教授金间大介指出,当代年轻人的内心存在两种相互拉扯的欲求:一是“想保持真实的自己”,二是“想成为理想中的某个人”。这种心理矛盾在社交媒体时代尤为突出——他们追求“自然”“不做作”的表达,但又希望这种“自然”能被他人欣赏、被算法放大,成为“特别的存在”。
于是,“酷但不装”“真实但不平凡”成为Z世代在社交平台上自我塑造的关键词。他们以极高的敏感度经营形象,不断在自我展示与他人比较中寻找平衡。然而,这种持续的自我监控与社交压力,也让部分年轻人陷入新的焦虑之中。
舟津昌平表示,社会上流行的“你也能被拯救”“只有我能幸存”等商业叙事,虽然满足了年轻人的自我认同需求,却可能在潜移默化中削弱社会信任。他指出,这种“个人化的拯救逻辑”,使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脆弱,社会更易陷入孤立状态。
总体上,日本Z世代的成长并非以激烈的方式颠覆旧秩序,而是在诸多细微层面实现了“温和重塑”。他们通过情感共鸣与网络连接,以消费、创作与表达为工具,悄然影响着日本社会的文化氛围与价值走向。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