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争议的经济学奖

2025-10-29 10:43:11 来源: 《环球》杂志

文/宿亮

编辑/胡艳芬   

瑞典皇家科学院把202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三位经济学家,以表彰他们对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理论的阐释。   

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从1901年起颁发的奖项,包括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文学奖、和平奖。   

而诺贝尔经济学奖并非依照诺贝尔的遗嘱设立,而是由瑞典国家银行于1968年创立,奖金由瑞典国家银行支出,以纪念这家央行成立300周年。其正式名称为“瑞典国家银行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经济学奖”。   

奖项设立时,评奖采取的形式是由瑞典国家银行每年向诺贝尔基金会提供评选和管理费用,评选过程由瑞典皇家科学院主持。196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首次颁奖。   

然而,诺贝尔经济学奖长期存在争议。批评人士表示,作为声誉最高的经济学奖,该奖项倾向性明显,多被授予欧美学者或理论。同时,这一奖项往往回避世界经济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无法给全球治理提供“药方”。   

诺贝尔的后代彼得·诺贝尔曾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与诺贝尔的价值观相悖,特别是这一奖项还曾授予关注股票期权模型的研究者。   

因此,尽管诺贝尔经济学奖已在外界享有经济科学领域“最高奖”的声誉,围绕它的争议一直不断。   从获奖者来源看,来自美国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占了绝大多数,而欧美之外经济学者获奖的情况屈指可数。很多获奖者即便不是在美国出生,也与美国高校或机构联系密切。   

美国全国经济研究所的研究则显示,几乎所有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职业生涯中都与几所美国高校有交集,不论是曾在这些大学求学还是供职,集中度都远远超过其他诺贝尔奖项。   

这种集中度带来的问题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往往给西方的经济学理论背书,宣传基于西方实践的所谓主流经济学,却忽视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实践。有学者认为,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倾向性扼杀了经济学思想的多样性,日益成为一种在世界范围内推广西方经济学政策的机制。   

由于其名称中的“诺贝尔”光环,获奖的理论和模型还往往误导发展中国家,客观上服务于西方的政治需要。   

原因无他,经济学是一门高度政策导向的学科。诺贝尔经济学奖设立以来多被授予新古典主义学派代言人,他们支持废除劳动保障法律、把公共部门私有化、放松金融管制等。这些举措对很多国家的普通工薪阶层及底层民众产生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为大型跨国企业和金融资本服务。   

另有批评指出,诺贝尔经济学奖近年来越发不愿意面对全球当下的问题,如贫富差距、粮食短缺、贸易保护,转而关注“过时”的理论或艰涩的数理模型。正如澳大利亚“对话”网站所言,每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似乎都颁给了那些提出“变量X的变化如何影响变量Y”的人,而不是那些提出关于殖民主义、帝国主义或资本主义的尖锐问题——以及那些敢于质疑西方制度至高无上地位的人。   

不少分析人士也表示,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经济学的作用,盲目增强了某些经济理论的可信度,成为特定经济政策的“助推器”,误导公众对于经济的判断和预测。   

近年来,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学者意识到,不能盲从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理论或模型,而是要对西方经济学理论“祛魅”,基于本国实际情况和经济发展阶段探索,实事求是地提出适合本国发展的经济学。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