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客科威特大家族的迪瓦尼亚

一场迪瓦尼亚聚会
文/《环球》杂志记者 尹炣(发自科威特城)
编辑/刘娟娟
科威特城低矮的楼宇之间夜色渐浓,路灯把黄沙和现代玻璃幕墙一起照亮。每当夜幕降临,这座现代化的阿拉伯国家的城市才真正醒来:问候声、香薰、咖啡、椰枣、甜点……以及一间门常开着的大厅——那便是迪瓦尼亚(Diwaniya)。
迪瓦尼亚是科威特独有的社会文化符号,本意是聚会或会议用的大厅,它是科威特重要的社交场所,从大家族到普通百姓,都会根据自身条件设置一个迪瓦尼亚。我曾被几个家族邀请来到他们的迪瓦尼亚,坐在长排地毯上的沙发上,端着小杯的阿拉伯咖啡,谈古论今。
迪瓦尼亚既是私人空间,也是公共舞台。在这里,政治、商业、家族、记忆与情感交织成一张看不见的网,牵动着科威特社会跳动的脉搏。
无形的政治与商业资本
我第一次被邀请,是去当地一个大家族——加尼姆家族的迪瓦尼亚。科威特这个著名的商界家族长期活跃在工程建设、能源、汽车等领域。无论是在承接政府住房、基础设施项目,还是在石油污染治理、环保修复工程中,他们都与中国企业保持着密切合作。
那是一栋独立的三层楼建筑,占地五六百平方米,这么大的面积一层仅设置了两个迪瓦尼亚大厅,可见每个大厅的面积之大。来自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服务员忙碌着,为主人和宾客提供茶点。几位年长的家族长辈坐在主位,几个商界朋友在一旁低声交谈。
主人曾是科威特驻卡塔尔使馆临时代办,他先把我介绍给一名自称“外交部的老朋友”的中年人,然后引荐给几名企业界的大佬——其中就有福阿德·加尼姆。在科威特,人们对福阿德这个名字并不陌生,他长期活跃于本地大的商业集团与产业版图中。举手投足间,福阿德颇有上位者的气场。我坐在他旁边,被他以“阿拉伯式的好客”方式热情招待,吩咐服务员不停端来椰枣、咖啡、甜点、香薰……每一道程序,似乎都有着不同讲究和深意。
茶烟缭绕,话题从家族近况谈到能源、投资,再到与中国往来的历史和细节。福阿德谈到最开始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时特别表示,中国在基础设施和重工业领域的技术与规模优势,使其成为科威特实施国家发展项目的重要伙伴;中国品牌在汽车等消费领域的快速崛起,为本地市场注入了新的机遇。在这一系列背景下,加尼姆家族多年前就与中企建立关系,目前合作正不断扩大。
近年来,加尼姆国际公司中标多项科威特国家级项目,包括电力设施、泵站和受油污染土壤清理工程。在这些项目中,中国企业往往提供先进的技术与设备,加尼姆公司作为本地有实力的承包商,承担落地实施与管理职责,两者互补共赢。在汽车领域,加尼姆家族更是积极引入中国品牌,相继与比亚迪、吉利、红旗、江淮等中国汽车制造商建立合作关系,在科威特开设展厅并搭建售后网络,中国制造的汽车在本地市场上越来越被认可。这些合作不仅体现了家族企业对中国制造业竞争力的信心,也显示他们对中国企业长期发展潜力的乐观判断。
福阿德的语气里既有商人的思维,也尽显家族传承的自豪;他所代表的商业网络在科威特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加尼姆的迪瓦尼亚,我切身感受到迪瓦尼亚在科威特商业与政府之间扮演的“桥梁”角色。一名当地官员朋友一边喝咖啡,一边低声对我说:“很多谈判尤其国际合作,第一步常常是在迪瓦尼亚里建立起信任。”
的确,迪瓦尼亚也算是科威特人在自家、在对方家里面对面坐下,接受阿拉伯传统礼节的一种无形的政治与商业资本。
国之交中的民之亲
不久,我又被引荐到哈亚特家族的迪瓦尼亚。哈亚特家族的迪瓦尼亚更接近于外交圈。那天晚上,我看见一个穿着笔挺长袍、举止沉稳的中年人,面孔是我经常在新闻里看见的,正是科威特外交部亚洲事务大臣助理萨米赫·哈亚特,他也是2016-2022年期间的科威特驻华大使。在华期间,萨米赫为深化科威特与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做了大量工作。
在哈亚特的迪瓦尼亚外面,我和萨米赫的司机聊了一会儿。他告诉我,萨米赫工作非常努力,以至于他经常在其办公室外等到凌晨两三点,这也颠覆了我对这个海湾富国的官员的认知。
萨米赫与家族内部成员来往密切,也使这个迪瓦尼亚成了一些亚洲事务交流的非正式场所。到哈亚特家族的迪瓦尼亚做客,经常能碰见亚洲国家驻科威特的大使。
不仅如此,哈亚特家族还与其他交好的家族组成了一些非政府组织,不时在其迪瓦尼亚中举行聚会和活动。例如萨米赫的妹妹阿斯拉尔·哈亚特是科威特透明度协会(KTS)的理事会成员。2022年科威特国民议会选举期间,KTS组织的约91名观察员曾对投票过程进行监督。阿斯拉尔还是一个中国通,对中国的历史颇有了解,对中国现行政策的解读也很有见地。她还多次应邀赴中国参加一些媒体活动与其他交流项目。
那晚,我在哈亚特的迪瓦尼亚谈科威特与亚洲,尤其是与中国的交往。萨米赫对我说,正式外交之外,民间与家族层面的交往同样重要,它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或在一些微妙议题上提供灵活的沟通渠道。在科威特,迪瓦尼亚有时就发挥着一种独特的“缓冲”与“联络”功能。它所建立的人们之间的相互信任与关系,能让事务的推进更加顺畅。
代代相传的道德坐标
马拉菲家族的迪瓦尼亚则给了我一种时间感。该家族是科威特历史悠久的商业家族之一,其最早的企业成立于1919年,目前其家族企业业务横跨地产、工程承包、机电、家居等多个行业,子公司30多家,仅代理经营的大品牌就有约300个。
家族里的一名长辈拿出一摞旧照片递给我,照片已微微泛黄。照片拍摄于20世纪70年代,从背景看像是中国北方的黄土或山坡。那名长辈告诉我,那个年代家族的慈善机构曾远赴中国西北的某个边远地区,帮助当地打井、送去医疗与粮食援助。对我来说,那些老照片与口述并不是模糊的“记忆”,而是从迪瓦尼亚走出的人代代相传的道德坐标:一个家族如何在物质富裕之外,保持与外界的连接并承担责任。
在坎德利家族的迪瓦尼亚,谈话的气氛则转向了战争与记忆。该家族多个成员在国防部任职,迪瓦尼亚内挂着一些早期的军装照片、奖章与退役证书。他们向我讲述1990年8月2日那个清晨的混乱:如何接到入侵消息、如何连夜动员、如何在占领与流亡之间作选择。许多人谈到在海湾战争(1990-1991年)期间的亲历:疏散家属、守护油田、与盟军联络,以及1991年2月为重新夺回国家而发动的行动带来怎样的喜悦、经历何种创伤。
除了与政治、军事相关的回忆,坎德利家族成员反复谈及的是责任感:在危急时刻,他们不仅要作为军人恪尽职守,也要作为社会成员为邻里提供保护。
每个离开迪瓦尼亚的夜晚,月亮都高高挂在天上,街道上风吹来海的味道。我回想着几次握手、几次拥抱,也想起那些被低声提及的名字。
走进这些不同的迪瓦尼亚,除了一些个人、几段故事,我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种制度之外、经由礼节长期固定所形成的道德和行为规范。科威特这一传统没有被现代化进程吞噬,而是在内里生成了新功能。迪瓦尼亚并非只是科威特独有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记录、描摹发生在这里的细节,更能帮助人们理解科威特当下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变迁。
若要走近科威特,你可以先走进它的迪瓦尼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