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Z世代:在危机中成长

2025-10-29 15:51:13 来源:

8月20日,在德国科隆,人们在2025年科隆国际游戏展上与模型合影

文/《环球》杂志记者 李函林(发自柏林)

编辑/胡艳芬

  在柏林地铁的早班车上,二十岁出头的学生保琳一边刷着手机,一边小口喝着咖啡。她说自己每天都会在TikTok上看理财视频,“虽然我没什么积蓄,但得知道怎么理财,现在一切都太贵了。”她的苦笑中带着一丝无奈。

  在德国,这样的年轻人并不罕见。Z世代,正成为重新定义社会价值与经济节奏的新力量。他们熟悉算法、热衷网络、追求自由,也在危机与不确定中努力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从遭遇疫情到通胀高企,从气候抗议到职场竞争,德国的Z世代几乎是在连续的危机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通过屏幕感知世界,也比前辈更早面对现实压力。相比上一代,他们更加重视稳定与安全,同时仍保持开放、包容与创新的心态。Z世代以焦虑与创造力并存的特质,悄然重塑着德国社会的价值取向与未来气质。

双重印记:数字化与不确定性

  对于许多德国Z世代来说,成长的记忆总伴随着危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让父母的家庭财务变得紧张;2019年暴发的新冠疫情又打断了他们的校园时光;接踵而至的能源价格飙升和通胀高企又让他们在刚踏入社会时便面临现实压力。

  德国数据统计平台Statista显示,Z世代约占德国总人口的14%,超过1200万人。与父母辈相比,他们是彻底的“数字原住民”:超过九成每天活跃在社交媒体,TikTok、照片墙(Instagram)和优兔(YouTube)是他们主要的交流和娱乐平台。

  德国普华永道公司对这一代人的特征有过精准概括:“总是在线,缺乏耐心,喜欢挑战;环保意识强且生活健康。”他们成长于智能手机彻底改变信息传播模式的时代,对传播速度和网络互动的需求远超以往。

  然而,“永远在线”的生活方式也带来副作用。德国商业健康保险基金(KKH)的一项长期研究显示,过去10年德国因心理性睡眠障碍就诊人数激增73.5%,20岁至29岁人群增长最为明显。研究指出,睡前刷手机、信息过载与情绪焦虑形成恶性循环。该研究指出:“年轻人习惯在网络中寻找慰藉,但也因此更容易陷入比较、焦虑和孤独。”

  在物价上涨、租金攀升的现实压力下,这一代年轻人更加谨慎。他们比父母更早学会计算成本,也更容易对未来失去安全感。德国青年研究机构“壳牌研究”(Shell-jugendstudie)指出,Z世代对金钱与稳定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超过七成受访者认为“经济安全比理想更重要”,该研究机构认为这是危机时代塑造的现实主义。

  教育与就业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了这种现实主义心态。德国高等教育统计局数据显示,2024年Z世代大学毕业生就业率约为86%,略低于“千禧一代”(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的一代人)同期水平。起薪平均为每月2300欧元(1欧元约合8.3元人民币),在通胀持续和生活成本攀升的背景下,许多人发现难以独立承担住房与生活开支。柏林、汉堡等大城市的平均租金在过去5年上涨了约15%至20%,使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普遍感到压力重重。

  可以看到,德国Z世代身上叠加着数字化与不确定性的双重印记。他们的生活方式更自由,信息获取更便捷,但精神状态也更易受到外界波动的影响。在算法推送和碎片化信息的环境中,他们既享受着即时反馈带来的满足感,同时也承受着持续的对比引发的焦虑。

重新定义工作与生活

  Z世代的职场态度正在改变德国传统的工作文化。对他们而言,工作不再只是谋生的手段,而是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必须与自由、休息和心理健康保持平衡。根据德国职业社交平台Xing的调查,近一半30岁以下员工计划在两年内换工作。这种流动性和选择意识,正成为德国的职场新常态。

  德国霍尔瓦特咨询公司的报告指出,Z世代“带着高要求进入劳动力市场”:他们希望在每周4天工作制下实现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并且“如果岗位不能满足他们的期待,就会毫不犹豫地离开”。面对这种趋势,企业不得不调整思维。宝马、思爱普(SAP)等大型公司陆续引入弹性工作制,提供心理健康支持与职业辅导;一些中小企业则尝试推出“无会议星期五”,以提升工作效率并吸引年轻人才。

  不少Z世代不想再像父母那样早出晚归、牺牲自我,他们宁可收入少一些,也希望拥有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但通胀压力让这种追求显得难以企及。德国劳工研究所数据显示,近六成Z世代员工希望加薪的主要原因是“生活成本太高”,超过一半的人希望实行“4天工作制”或增加远程办公机会。这表明,经济压力与生活理想之间如何达成平衡,已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核心议题。

  与此同时,进入职场前的阶段也充满挑战。根据德国经济研究所的数据,近五成的17岁年轻人在上学期间需要打工以支付个人开销,例如考取驾照的费用已上涨至3000欧元。研究机构建议,应扩大双元制大学培训(一种职业培训模式,要求参加培训的工作人员要通过两个场所的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工作)和实践型职业指导,让年轻人更早接触真实的工作场景。但即便如此,不少德国企业仍反馈Z世代是“忠诚度较低的一代”,如果任务无法令他们信服,他们会毫不犹豫地离开。

  “Z世代不是懒惰的一代,而是更注重效率和自我掌控的一代。”德国劳动力专家朱利安·斯塔尔指出,“他们追求的是意义感和参与感,而非单纯的升迁路径。”在他们看来,工作的价值不在于时间投入的长短,而是寻求有意义、能丰富自我,并带来愉悦感的工作体验。

  然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依然明显。德国住房供应紧张、起薪不高、社会节奏缓慢,让不少年轻人陷入“理想疲劳”。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通过兼职或自由职业维持生活,以换取更大的自由空间。德意志银行调研显示,约23%的Z世代选择兼职或自由职业,以减轻生活压力,同时探索个人兴趣;超过30%的Z世代选择技术和创意行业。

  这种对工作与生活平衡的追求,正在推动企业管理理念的变革。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重视员工心理健康、灵活工作时间和职业成长路径,以满足年轻人对“意义感”和“参与感”的需求。德国的职场文化因此正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从强调责任与纪律,转向尊重个体与平衡。

价值转向:在不确定性中寻找意义

  如果说上一代人信奉“努力就有回报”,Z世代则更像是在努力“找到自己的方向”。他们关心气候、包容与平等,却对传统政治不再抱有幻想。德国《明镜周刊》调查显示,七成Z世代支持更严格的环保政策,但仅不到四成信任主流政党能真正落实这些目标。

  德国Z世代参与社会治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相较于上一辈喜欢走上街头示威抗议表达诉求,他们更倾向于通过网络发声,发起募捐、支持议题、制作短视频。在一些专家看来,他们不相信口号,而相信行动;不等待改变,而是亲自推动改变。

  与此同时,一种新的“金钱文化”正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理财达人、创业博主和财务自由话题充斥屏幕。15岁的TikTok德国网红扎希德·凯亚奇凭借展示奢华生活的视频走红,被称为“Z世代的迪拜梦”。专家认为,这种对财富的关注并非单纯的拜金,而是一种“在失稳时代中寻求安全感”的投射。对在危机中成长的年轻人而言,金钱象征着掌控与确定性,是对抗不确定性的心理护盾。

  跨文化视野也是德国Z世代的显著特征。他们熟悉亚洲科技文化,对中国的创新节奏和数字生态充满好奇。柏林自由大学的数据显示,学习中文的德国学生人数在过去5年间翻了一番。不少学生认为中国年轻人敢于尝试、快速行动,这种信心是他们缺少的。这种观察折射出德国Z世代的开放心态:一方面担忧本国社会停滞,另一方面希望借鉴他国的活力与创造力。对他们而言,未来不再意味着沿袭既定路线,而是主动寻找新的可能。

  这种社会参与意识和价值观的转向,也延伸到职业选择上。越来越多的德国年轻人不再追求稳定的公司职位,而是选择创业、跨界尝试或国际化发展,关注可持续性与社会意义。他们希望所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价值观一致,希望不仅能通过职业谋生,更能成就自我。这种转变被视为危机中成长的一种适应策略——现实感更强、行动更审慎的新世代姿态。这种趋势正在悄然重塑德国的经济结构与创新生态。

  Z世代的选择,正在重新定义德国社会的节奏。从职场文化到消费模式,从社会参与到价值认同,Z世代不再是迷失的一代,而是在复杂世界中努力寻找确定性的一代。他们以现实主义应对挑战,以创造力和开放心态塑造未来,他们的选择与行动,正成为德国社会转型的新注脚。

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