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解读 | 从认知不足到科学共识 特殊食品宣传如何精准发力?-新华网
新华网 > > 正文
2025 10/28 10:06:06
来源:新华网

权威解读 | 从认知不足到科学共识 特殊食品宣传如何精准发力?

字体:

  新华网北京10月28日电(记者 王忻)在保健食品日益走进寻常百姓家、婴幼儿配方食品成为新生家庭刚需、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以下简称特医食品)不断拓展临床应用背景下,如何科学认识、合理选用特殊食品,正成为关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与消费安全的重要课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众健康意识不断提升,特殊食品的市场需求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认知误区、消费陷阱等问题不容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者权益和食品安全保障。为回应群众关切,守住民生底线,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特殊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司以系统化思维和科学化手段,持续加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着力提升全社会科学认知水平,推动消费更安全、行业更规范、社会更理性。

  特殊食品的科学认知有多远?

  保健食品“包治百病”、婴幼儿奶粉“越贵越好”、特医食品“人人可用”……在我国特殊食品消费领域,类似的认知误区依然存在。一些老年人因缺乏科学认知,轻信虚假宣传,盲目购买高价产品甚至放弃正规治疗;一些新手家长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的适配性、注册制度等了解不足,科学喂养理念仍未全面普及;而在特医食品方面,因涉及医学、营养等专业知识,不仅消费者知晓率低,部分基层医护人员也存在认知不足的现实情况。

  这种“刚需背后的盲区”,不仅影响公众的合理消费,更为夸大、虚假宣传提供了滋生土壤,增加了市场监管的难度,也加剧了特殊食品使用中的安全隐患。特殊食品司表示,由于特殊食品直接关系“一老一小”及病患等敏感人群,具有产品专业性强、安全关注度高、公众认知相对不足等特点,产品质量与食用安全直接关系特殊人群生命健康,是食品安全监管的重中之重。

  相关负责人指出,尽管近年来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整体看仍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一是专业科普人才供给不足,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二是宣传形式创新不够,难以适配不同人群和媒介习惯;三是社会力量参与深度有限,协同机制尚不完善。

  在专业支撑层面,特殊食品科普兼具“食品科学、营养学、医学”等多学科专业性,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懂传播技巧的复合型人才,导致部分地区科普内容存在“专业性不足”或“过于晦涩难懂”的问题。同时,社会机构参与科普创作时,因缺乏统一的内容审核标准,个别科普作品也存在信息片面、欠准确等问题。​

  在传播方式上,当前科普宣传仍较多依赖传统的“讲座+手册”模式,对不同年龄、不同媒介使用习惯的群体适配性不足,还未能充分利用直播、互动游戏等新兴形式,增加吸引力;针对农村地区老年群体,因缺乏适合其接收习惯的传播渠道,科普信息覆盖率较低;针对下沉市场,科普资源投放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公众仍处于“信息孤岛”状态,易被非正规渠道的虚假信息误导。​

  此外,尽管已有部分企业、协会参与科普,但多方协同缺乏制度化保障,如企业科普内容的审核机制、公众需求收集与响应机制等尚未完全建立,导致科普资源难以高效整合。

  特殊食品消费正在从“小众化”迈向“日常化”,但其科学认知尚未同步跟进,破解这一“认知滞后”问题,已成为推动监管提效、保障公众健康的关键一环。

  精准发力、多点突破,构建立体化科普格局

  围绕“保障公众健康、规范市场秩序、促进行业升级”的目标,市场监管总局以“精准、高效、联动”为核心思路,统筹推进特殊食品科普宣传工作,在人群覆盖、传播渠道、社会协同等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

  一是目标性科普,聚焦重点人群与关键误区。针对老年人易被虚假宣传欺骗的问题,组织开展进社区、进养老机构“保健食品科普深度行”系列宣传活动,联合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社区、养老机构等各方力量,多场景宣传、多渠道讲解、多方位指导,明确“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品”的核心原则;针对婴幼儿配方乳粉认知盲区,在妇幼保健院、母婴用品店设立科普咨询点,邀请营养专家讲解“配方注册与产品适配性”“母乳优先与配方乳粉合理使用”等知识;针对特医食品,结合质量月、食品安全周、全国科普月等重要节点,联合医疗卫生部门开展“特医食品质量惠民科普基层行”等活动,覆盖医护人员、患者及家属,厘清“特医食品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的边界。

  二是多元化载体,兼顾传统与新兴传播渠道。除线下讲座、咨询服务外,制作系列通俗易懂的科普产品:针对老年群体,印发图文并茂的手册、海报,就特殊食品安全问题进行答疑解惑;针对年轻人,在线上开展“绽放小蓝花”短视频科普、“保健食品科普校园行”系列宣传、“保健食品大家谈”科普宣传作品征集活动等,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特医食品科学选购和标签标识等方面科普宣传;联合主流媒体持续发布监管举措、典型案例、科普长图、消费提示等,传递三类特殊食品的核心信息。

  三是全链条联动,构建多方协同格局。建立“政府主导+行业协会助力+企业参与”的合作机制:市场监管总局牵头举办“特殊食品科普基层行”启动仪式,号召各方主体共同参与科普宣传活动,举办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专题新闻发布会,加强保健食品注册备案双轨制成效宣传,推动保健食品保健功能科普;行业协会组织企业开展“诚信经营与科学宣传”培训,规范企业宣传行为;部分企业主动开放生产车间,举办“特殊食品生产流程公众开放日”,加强科普宣传效果。​

  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效:从公众认知来看,在开展活动的社区、医院、商圈等区域,公众对特殊食品核心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升,老年人保健食品消费投诉量同比下降明显,婴幼儿配方乳粉严格注册管理得到广泛赞扬;从社会参与来看,已有数百家特殊食品企业和数十家行业协会主动加入科普队伍,形成“企业自愿宣传、公众主动学习”的良性互动;从市场秩序来看,科普宣传与监管执法形成互补,提高公众认知,有利于有效遏制虚假宣传行为,有利于持续优化特殊食品市场消费环境。

  系统推进,科普向“深”而行“广”而拓

  面向未来,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从“强基础、优形式、建机制、补短板”四个维度发力,推动社会对特殊食品的科学认知持续提升,实现从“以点带面”向“纵深拓展”的转变,不断夯实社会认知基础,助力食品安全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方面,强化专业支撑,构建权威高效的内容供给体系。加强特殊食品科普人才培养,联合高校食品科学、营养学专业,培养一批基层科普骨干;邀请科研院所专家、行业资深从业者组建“特殊食品科普专家库”,为各地科普活动提供技术指导,审核科普内容,确保信息权威准确。​

  另一方面,创新传播形式,打造全场景科普矩阵。针对不同群体特点优化传播渠道:如在短视频平台组织科普作品征集活动,鼓励公众创作优质科普内容,提升公众参与度;建立科普素材库,整合优秀科普宣传素材,为社会公众和各级各类机构提供免费下载,提升各类科普作品的使用率等。通过持续拓展宣传渠道、创新表达方式,全面增强公众对特殊食品的认知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同时,完善协同机制,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活力。研究建立“特殊食品科普共建共享平台”,明确政府、企业、协会的职责与合作模式,引导行业协会制定“特殊食品企业科普工作指引”,推动科普工作规范化;探索建立“科普内容定期推送+热点事件及时解读+虚假信息快速辟谣”的传播机制;开通“公众科普需求征集通道”,通过线上问卷等方式收集公众关心的问题,定向开展科普服务。​

  此外,补齐资源短板,推动科普服务均衡化与长效化。建立“常态化科普+重点时段集中宣传”相结合的工作模式:在部分社区、医院、母婴店等场所设立“特殊食品科普角”,长期开展特殊群体定向科普宣传;在“3・15消费者权益日”“食品安全宣传周”等节点,开展全国性集中科普活动,形成“日常有宣传、节点有高潮”的长效科普格局。

  相关负责人表示,特殊食品科普宣传是一项系统工程,需政府部门、媒体、企业、社会公众各司其职、紧密协作,构建“权责清晰、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发挥“主导统筹与监管兜底”作用,筑牢科普根基;媒体肩负“传播科普与监督纠偏”双重使命,放大科普效能;企业践行“主体责任与主动宣传”义务,助力科普落地;社会公众发挥“主动学习与参与监督”作用,激活科普活力。

  从破除迷思到普及常识,从内容供给到机制建设,我国特殊食品科普工作正加快迈入系统化、科学化、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只有不断夯实公众科学素养基础,提升全社会对特殊食品的理性认知,才能真正筑牢守护“一老一小”健康的屏障。

  让特殊食品回归其科学属性,在阳光下规范发展、在共识中普及使用,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未来,在政策引导、多方协同与全民参与的共同推动下,特殊食品将为健康中国建设注入更为坚实的力量。

【纠错】 【责任编辑: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