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万家企业、近7万亿元规模,这是我国数智产业的“家底”。第四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期间发布的《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以下简称《报告》),勾勒出我国数智产业的发展全貌。
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发布并解读《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图片来源:数贸会组委会
“是时候重新认识数智产业了。”在《报告》编写组专家、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张向宏看来,数智化已经发展到全新阶段,它不应再被简单视为赋能工具,而是已经成为能够独立发展、持续增长的新兴产业。数智化大趋势下,一个更加智能、高效、互联的产业图景正徐徐展开。
从“数据产业”到“数智产业”
张向宏认为,数智产业是数据人工智能化和人工智能数据化相向而行的必然产物。
所谓“数据人工智能化”,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数据“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的各环节广泛深入应用。“数据本身是静态的,其巨大价值需要通过人工智能技术来挖掘、分析和实现,从而转化为实际的生产力、产品或服务。”
“人工智能数据化”,则是指面向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的数据产业链正加速形成。“人工智能,特别是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必须依赖高质量、行业特色的数据才能成长,否则只能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层面。”张向宏解释道。
“数智产业”不是指单一的数据产业或者人工智能产业,而是两者深度融合后产生的新质产业形态。《报告》将以数据采集汇聚、加工分析、流通交易、开发应用、安全治理、基础设施建设运营、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等为主业的七种类型企业,都纳入了数智产业的统计范畴。
七种类型的数智企业。图片来源:《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数智企业的类型不是排他的,常常表现出多重角色性和动态变化性的特点。很多数智企业往往是跨几种角色类型,甚至是覆盖了以上七种类型;并且数智企业类型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张向宏补充道。
明确什么是数智产业、厘清哪些是数智企业,我国数智产业的发展图景逐渐清晰——《报告》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数智产业规模为6.78万亿元,预计2030年将达到35.8万亿元;2024年我国数智企业达到410467家,其中超过1/3是数据应用企业;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浙江5个省市处于数智产业发展第一梯队,产业规模均在4000亿元以上……
我国数智产业规模测算。图片来源:《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为了更好地把握产业发展脉搏,《报告》编写团队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从40余万家数智企业中筛选出近3000家典型代表,构建了一张动态更新的数智产业图谱。张向宏介绍:“AI系统会持续监测企业官网、研究报告、招投标信息、学术论文等权威来源,捕捉高频出现的数智企业,以及时发现那些在技术创新和商业落地方面表现突出的‘隐形冠军’。”
先“摸清家底”再“精准施策”
在张向宏表示,一份动态更新的数智产业图谱,不仅展现了行业现状与变化趋势,更为产业核心参与者提供了实实在在的“行动指南”。从企业的业务布局方向,到地方政府的产业培育策略,再到各级数据管理部门的政策制定与优化,都能从中找到决策依据。
对企业而言,发展数智业务是“必答题”。
张向宏建议,传统企业应在数智业务具备一定规模后,推动其独立化、产品化、服务化,从“成本中心”转变为“利润中心”。“比如宝信软件从宝钢自动化部独立出来,成长为中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的龙头企业;再比如前身是一汽集团电子计算处的启明信息,如今发展到引领整个汽车行业的数字化变革——这样的路径在数智时代将成为主流。”
创新企业则需在创立之初,就将数据要素与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商业模式,打造“生于数据、长于智能”的核心优势。“比如银河通用专注于力觉数据的采集与分析,并将高质量仿真合成数据集产品化;安恒信息则从传统安全向动态安全智能转型,展现了数据驱动的安全创新路径。这些企业未必是规模最大的,但其发展路径值得同类型企业学习。”
对政府来说,先“摸清家底”才能“精准施策”。
地方政府需要“心中有数”——系统梳理区域内数智企业的数量、类型与发展阶段,明确哪些属于领先型、哪些处于发展型、哪些仍属潜力型,才能制定差异化、有针对性的培育和支持政策,推动资源、技术、服务、应用等各类数企业协同发展。
《报告》构建的动态产业图谱,为建设这一目标提供了有力工具。图谱可按地域与领域进行细分,形成可视化、可更新的“产业底账”,助力地方政府建立数据企业库或数据黄页,为产业规划与企业培育提供科学依据。“图谱就像一张作战图、一根指挥棒。”张向宏比喻,“让各级政府和数据主管部门明确发力方向,知道劲该往哪儿使。”
人工智能企业的四种培育方式。图片来源:《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更重要的是,人们需要意识到“数智化”不仅是赋能工具,它已经是一个具备独立产业形态的增长引擎。“我们不应只在其他行业和业务的基础上做加法、做乘法,而是应该配备专业的、独立的产业队伍,把数智业务、数智产业做成企业和经济的‘第二增长曲线’。”
张向宏表示,只有当数智产业实现独立发展,才能摆脱“辅助角色”的定位,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生态。“这不仅是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更是培育新质生产力、抢占未来竞争制高点的战略选择。”
从“通识智能”到“专业智能”
未来,数据与人工智能将进入深度耦合的新阶段。人工智能需要高质量数据作为“粮食”,数据的价值也需要人工智能技术实现转化。二者相互促进、形成正向循环,共同推动数智产业持续演进。
数智产业未来发展趋势。图片来源:《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报告》预测,随着数据规模的指数级增长和高质量数据集设施的规模化供应、普及,以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大模型技术将在更大范围、更深场景得到应用。“未来可能每个企业都会有一套‘智能体操作系统’,指挥生产、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智能体协同工作。”张向宏表示。
“以前大家追逐‘百模大战’,是做‘通识教育’。但从今年开始,焦点转向垂直大模型和智能体。”在张向宏看来,智能体的出现将是一个关键转折点。“这就好比计算机早已发明,但直到出现了ERP、Office、QQ这些应用软件,才真正融入社会生产和工作生活。智能体,就是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的‘应用软件’。”
他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做类比,阐释基础大模型与垂直大模型的关系。“基础大模型好比高中生,基础知识扎实但专业能力不足;垂直大模型则是大学生,具备了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可以进入到各个行业‘上岗’。”
如何培养一个专业的“智能体”?核心在于垂直行业特色的高质量数据。“一个外科大夫需要历经多年的专业训练,看无数的病例、处方、手术录像等。同样,要让AI能在一个特定行业里做决策,就必须用这个行业独有的、经过标注的高质量数据反复‘投喂’。这才是未来真正的竞争壁垒。”
张向宏预判,算力和通用模型会逐渐成为像水电一样的基础设施,变得普惠且易得。届时,谁拥有稀缺的、高质量的行业核心数据集,谁就能训练出最顶尖的专业智能体,从而在产业竞争中占据制高点。他还提出“智能体互联网”这一前沿概念,即无数个来自各个领域智能体,在同一个框架下互联互通、协同工作,这将是更深一个层次的变革。
全球数智技术创新突破的主要方向。图片来源:《全国数智产业发展研究报告(2024-2025)》
“我们正站在‘数智时代’的开端。”张向宏总结道,“数据和AI的深度融合催生新的产业生态,智能体等新一代‘应用软件’在千行百业落地,数字经济的巨大潜力将得到充分释放。”